教師研究集刊
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七號),2005年。
1. 何石松:〈客語無字詞彙文獻探討 〉,頁1-16。 |
2. 丁原基:〈《四庫全書》著錄姓氏類文獻析探〉,頁17-36。 |
3. 何永清:〈《古文觀止》的嘆詞研究〉,頁37-66。 |
4. 葉鍵得:〈關於聲韻學的幾個問題〉,頁67-88。 |
5. 蔡秋來:〈台華語相應滋長關係之探微〈二〉〉,頁89-120。 |
6. 陳正治:〈兒童詩修改探討〉,頁121-140。 |
7. 江惜美:〈析論蘇軾詩中的陰柔美〉,頁141-154。 |
8. 陳光憲:〈王國維先生之治學及其學術貢獻〉,頁155-178。 |
9. 浦忠成:〈本土思想的萌發:原住民族神話思維的回溯〉,頁179-210。 |
10. 余崇生:〈吉藏的判教思想〉,頁211-234。 |
11. 劉醇鑫:〈韓愈的政治思想析論〉,頁235-254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六號),2004年。
1. 劉兆祐:〈鄭樵之文獻學〉,頁1-22。 |
2. 蔡秋來:〈台華語相應滋長關係之探微〉,頁23-52。 |
3. 葉鍵得:〈陳澧系聯《廣韻》切語上下字條例的教學設計與問題討論〉,頁53-70。 |
4. 何永清:〈現代漢語副詞分類的探究〉,頁71-92。 |
5. 陳正治:〈林海音與兒童文學探究。〉,頁93-110。 |
6. 江惜美:〈析論蘇軾詩中的陽剛美〉,頁111-128。 |
7. 梁淑媛:〈柳宗元貶謫時期詩賦之悲憤主題及其自我治療意義之研究〉,頁129-150。 |
8. 楊馥菱:〈台北拱樂社錄音團之研究〉,頁151-168。 |
9. 陳光憲:〈范仲淹易學與革新智慧〉,頁169-188。 |
10. 浦忠成:〈台灣阿美族神話傳說研究─文化內涵與起源的集體思維〉,頁189-218。 |
11. 余崇生:〈陳淳與《北溪字義》〉,頁219-234。 |
12. 張曉生:〈《韓非子•解老篇》對老子「道」的詮釋與運用〉,頁235-252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五號),2003年。
1. 劉兆祐:〈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〉,頁1-26。 |
2. 丁原基:〈馮琦及其《經濟類編》〉,頁27-56。 |
3. 葉鍵得:〈上古「韻部」析論〉,頁57-84。 |
4. 何石松:〈從客語詞彙看君子「好」逑〉,頁85-102。 |
5. 何永清:〈現代漢語的構詞新探〉,頁103-130。 |
6. 陳正治:〈注音符號教學探討及改進研究〉,頁131-154。 |
7. 江惜美:〈試論蘇軾詩中的內模仿〉,頁155-172。 |
8. 古國順:〈〈十二月古人〉考述(一月至四月)〉,頁173-196。 |
9. 楊馥菱:〈「俗賦」的名稱、淵源與形成〉,頁197-212。 |
10. 劉醇鑫:〈韓愈文中的孟子〉,頁213-226。 |
11. 張曉生:〈郝敬儒學思想述論〉,頁227-255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四號),2002年。
1. 吳哲夫:〈元興文署《資治通鑑》版本疑辨〉,頁1-14。 |
2. 林慶彰:〈劉逢祿《左氏春秋考證》的辨偽方法〉,頁15-28。 |
3. 丁原基:〈宋代類書的文獻價值〉,頁29-56。 |
4. 古國順:〈客語用字待考續錄〉,頁57-90。 |
5. 葉鍵得:〈由黃季剛先生從音以求本字論通假字〉,頁91-120。 |
6. 江惜美:〈析論蘇軾詩中的心理距離〉,頁121-132。 |
7. 許琇禎:〈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─林燿德小說研究〉,頁133-186。 |
8. 劉醇鑫:〈皮日休的儒學思想〉,頁187-204。 |
9. 濮傳真:〈論北魏孝文帝「六宗」說〉,頁205-219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三號),2001年。
1. 劉兆祐:〈《文獻通考》之文獻資料及其運用與整理─「政書」文獻資料研究之一〉,頁1-38。 |
2. 丁原基:〈許印林之方志學述評〉,頁39-76。 |
3. 林慶彰:〈顧頡剛論《詩序》〉,頁77-86。 |
4. 古國順:〈客語用字待考錄〉,頁97-120。 |
5. 陳正治:〈類疊與層遞修辭法概論〉,頁121-138。 |
6. 葉鍵得:〈顧炎武離析《唐韻》以求古音分合析論〉,頁139-150。 |
7. 何石松:〈客語上古詞彙考〉,頁151-166。 |
8. 馮永敏:〈試論九年一貫《國語文課程綱要》內涵與特色〉,頁167-186。 |
9. 江惜美:〈析論蘇軾詩中的形相直覺〉,頁187-200。 |
10. 許琇禎:〈台灣當代文藝思潮引論〉,頁201-230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第二號),2000年。
1. 劉兆祐:〈雜著筆記之文獻資料及其運用〉,頁1-34。 |
2. 林慶彰:〈張金吾編《詒經堂續經解》的內容及其學術價值〉,頁35-50。 |
3. 丁原基:〈王獻堂與傅增湘、傅斯年、屈萬里等往來書札標注〉,頁51-76。 |
4. 葉鍵得:〈如何填等韻圖〉,頁77-90。 |
5. 陳正治:〈「表達、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力研究」〉,頁91-112。 |
6. 馮永敏:〈面向未來的本國語文教學體系─試論單元統整教學之建構〉,頁113-136。 |
7. 陳光憲:〈史記寫作藝術與現代報導文學〉,頁137-162。 |
8. 江惜美:〈析論蘇軾詩中的想像〉,頁163-176。 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應用語文學報(創刊號),1999年。
1. 劉兆祐:〈論「叢書」 〉,頁1-26。 |
2. 丁原基:〈王獻堂先生日記選注〉,頁27-64。 |
3. 林慶彰:〈日本漢學研究近況〉,頁65-96。 |
4. 古國順:〈客家狀聲詞探析〉,頁97-122。 |
5. 葉鍵得:〈關於〈切韻序〉的幾個問題〉,頁123-142。 |
6. 陳光憲:〈二十世紀報導文學的回顧〉,頁143-164。 |
7. 江惜美:〈從黃州詩詞話東坡─談創作的要素〉,頁165-184。 |
8. 浦忠成:〈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〉,頁185-197。 |